苏州科赛城镇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开创科赛城镇化运营新局面
    

江赛

12月1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6年经济工作,对城镇化工作作了研究部署。

会议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要更加重视做好城市工作。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定位,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实城市管理主体责任,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严格安全监管,健全城市应急体系。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看,这是一条共同经验,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走这条路。从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推进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这次在岁末年初,在即将开启十三五规划建设与发展之际,中央将城镇化建设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于长期从事城镇化建设运营的科赛集团无疑是巨大的鼓舞,这将有力推动科赛集团城镇化建设运营的前进步伐。

十年来,科赛集团积极投身城镇化运营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科赛特色的城镇运营之路。集团以“城镇运营商”的身份,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先导,社会参与”的创新模式,倡导“定位是关键,功能是核心,个性是灵魂”的城乡建设新理念,创制建立投资大联盟统筹社会资源的新机制,摸索出导入和培育产业的新办法,找到了一条民间资本投资“三农”领域可以大有作为的新途径,创造了政府、农民和企业三方共赢的新局面,成为中国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最有实力和最具竞争力品牌。开创了民营企业以市场化手段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先河。

诚然,我们在城镇化建设运营上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社会在发展,经济环境在变化,中央对城镇化建设有新的要求,因此,我们不能躺在已取得的成绩上,高枕无忧,不思进取。我们要加强学习,洞察世事的变化,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并把中央的精神,对接好当前的工作,更好地落实到城镇化建设运营的工作上。

1.顺应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要走一条科学发展的理性之路,要以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实现由“产”到“城”的转变。

2.进一步提升策划、定位水平。策划在整个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它将贯彻整个建设的全过程,决定项目的高度、个性、品位以及可持续性等问题,如何塑造城镇的灵魂、如何统筹、配置各项资源、如何理清思路、优化项目,策划都起到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策划最重要的任务是明确定位,定位的核心是城镇的产业以及产业的导入,是关乎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要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加快重点地区规划建设,注重历史和文化传承,完善新型城镇化体系。

3.要做好“三农”工作。进一步明确“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城镇化不是造城运动,也不是对农民的剥夺。科赛所提倡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其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4.将城镇建设得更生态、更宜居。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怎样才能把握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不能像城市建设一样,而应使农村繁荣,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保持乡村的风貌,把传统的农耕文明、生态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精华集中起来,创造一个农民宜居的环境。

中央十三规划城镇化建设的集结号已经吹响,让我们积极投身于这场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在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民族的兴旺的同时,体现科赛的价值,实现科赛的愿景。


 
联系我们  |  企业邮箱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 2014 www.kesai.net. All Rights Reserved.苏州科赛城镇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迎春南路112号苏州国际科技大厦3幢16层 [苏ICP备10204891号]
江苏省苏州工商行政管理局信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