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赛城镇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浙商回归:用另一只眼睛看丽水经济社会发展“归零思维”后“新局定位”的一点思考
    

——读“归零翻篇开新局”四个方面大讨论的感想

■ 江喜科


导读:

江喜科,丽水缙云籍,科赛集团董事长、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经济高层论坛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部高级研究员
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商,走南闯北,一线参与全国和家乡的改革开发
20年前举家搬迁苏州,作为新苏州人经历苏州让世界瞠目的快速发展
近年,因浙商回归而重新参与丽水以建设科赛生态科技小镇为目标的城镇运营
  
    科赛集团主要从事新型城镇化运营、投资以及城镇社区服务中心开发建设等业务,已投资、运营桂林、张家界、南京、牡丹江等数十个城镇化建设项目。经过十多年的运营实践,集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运营理念和运营模式。2010年3月16日,《中国企业报》全国两会特刊头版刊登“中国第一城镇运营商的诞生——苏州科赛集团城镇化建设十年调查”。投资的南京石塘竹海项目获得住建部最美宜居村庄第一名,新华社《内部参考》曾多次专文报道科赛集团项目。2013年,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到科赛集团调研形成的报告获得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

                          
(一) 开局正当时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四中全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科学发展,妥善应对挑战,使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破浪远航。
    在“十三五”开篇之际,3月份开始,利用3个月时间,丽水市委举行“归零翻篇开新局”主题大讨论活动,紧紧围绕“丽水应该有什么样的新定位”“追求什么样的新起色、新作为”等重大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坚持以归零的心态、翻篇的姿态、奋发的状态谋求发展,要求有新定位、新突破、新起色、新作为,不断开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新境界、新局面。看出了中国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令人振奋。
    归零,视过去的辉煌为云烟,一切从头再来,谋发展、明思路、定措施、补短板、促改进,要求各级干部勇于担当抓落实、出成果。很有积极的意义。
    定位准确,上下同心,步调一致,敢做敢当,补齐短板,必然会有新突破,出现新起色。科赛集团城镇运营十多年,一直秉承的开发理念——定位是关健,功能是核心,个性是灵魂。
    与自身相比,丽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与省内外其他兄弟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高铁时代的来临,机场的建设,给丽水“两山”发展之路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才利于翻篇开新局。当前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定位与发展脱节,旅游、养生项目已小有气候但尚未形成产业链,经济发展寄希望于项目招商而不是产业培育的思维方式,一些干部在当政策的“搬运工”而不是政策的“操盘手”,甚至还有一些干部把义务、职责当权力行使……


(二)绿色新定位


    丽水确定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是十分正确的。从笔者创业的历程看,对此定位非常赞赏。
    笔者1988年在缙云注册一家贸易公司,可谓最早在丽水开了个体户先河。
    1997年到苏州发展,期间又到桂林、张家界和南京等地从事城镇化建设将近十年。
    2015年又回到丽水,拟开发生态科技小镇。
    辗转近二十年,目睹苏州、桂林和丽水的发展历程,对生态建设感慨良多。
    单从城区户籍人口增长速度也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2000年丽水撤地设市,当年编制的《丽水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预测,到2020年人口达到33万,而到2015年丽水市中心城区人口已经达到37万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桂林和苏州城区人口都在50万左右。到2000年,桂林70万,苏州100万。到2015年,桂林120万,苏州567万。
    苏州的发展历程,早期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当浙江“小狗经济”发展时,苏南经济是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厂门还比庙门多”——这是经济大发展夹杂着大污染时期。此后,随着昆山引进台商,新加坡工业园区辐射,苏州经济走上了快车道。
    回过头看桂林和丽水,经济发展都不够快,但留下一片绿水青山。苏州发展快,但留下整治污染大课题,每年仅整治空气污染要花五个亿。2014—2016《苏州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划定11大类、103块生态红线区,总投资达247.2亿元。
    两条发展之路,如果让人们选择,苏州模式成不了优势。         
    有绿水青山,丽水“归零翻篇开新局”,完全可以避免发展——污染——治理的老路,让绿色生态经济在健康的道路上腾飞。


(三)思维新突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秀山丽水”“养生福地”等口号,已使丽水人民完全接受并耳熟能详,但作为为人民谋福祉的地方党委和政府应该在思维上有所突破,为这些抽象的概念赋予新的具体内容。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突破,首先应在思维上突破。
    在新常态下,城镇建设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城镇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改变过去单一修路卖地的方式。
    金融位于经济活动金字塔塔尖,经济建设金融先行。特别是对政府来说,要建立通过债券、股权、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并行的资金筹措结构,不能把融资简单理解为传统的银行贷款。另外,即使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严格控制的当下,也不是简单的负债越少越好。如何筛选好项目,用好资金,将资源更好地转化为资本,应是研究的重点。
    执行政策不能照搬硬套,应为发展当地经济社会服务等。
    产业发展应重视产业链培育,而不是零打碎敲的项目招商。以养生福地为例。我们应该考虑利用绿水青山发展养生产业。丽水地区提出了养生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就要以产业链培育的思维补上新内容,如养生养老的基础设施,场所规划建设,医疗、购物、生活、娱乐配套,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立等。要组成一个养生养老系统,才能形成产业。丽水有中药材产地、香菇之乡、水果基地、健身和玩具产品,都可以成为养生养老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纳入产业发展体系,既发展养生养老产业,又促进相关产品产业的发展。这就是说,养生养老产业必须建立体系,立体式考虑具体内容,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口号上,只零星建设了几个项目,而因缺少整体性,而影响项目成活率。


(四)产业新起色


    产业是富裕之基。城镇化就涉及产业导入和培育的问题。没有产业,何谈发展?没有发展,何谈富裕。
    要使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就要发展产业。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产业导入。在考虑产业导入中要改变一种传统的观念,即依赖招商,迷信招商。基于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指导思想,却被和尚钻空子。一方面,装进篮子都是菜,走了引进——污染——发展——治理的路子;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资的幌子下,一批投机份子进来的目的就是享受三免两减半等优惠政策,优惠期满,他们就打道回府,结果是带来某些工业园区昙花一现的繁荣,三五年后重新凋落,留下沉沉的后遗症。丽水地区有几个工业园区就是例证,某园区合成革产业的盛衰,某园区门业的盛衰……过去曾经繁荣一时的企业,现在变成了僵尸企业,不仅污染了当地,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成了经济结构改革的对象。
    我的观点也不是绝对排斥招商,但觉得更重要的是产业培育。自己的儿子多数孝。对土生土长的企业,政府和企业之间互相了解,投机的几率较小。
    另外,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当下,需求萎缩,长三角的产能逐步向中西部、甚至国外转移,招商步履维艰。所以,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考虑把产业培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产业培育方向上,丽水不应该抄袭平原地区的工业方式,而应该着眼回避劣势,发挥优势,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山区工业化之路。相关思考,笔者另文分析。


(五)人才新担当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战略。人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需要一支干部精英队伍;二是需要一支创业、创新的企业精英队伍。
    目前虽然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权力寻租者,将义务和职责当权力行使,不作为或乱作为。有的虽然肯干,但缺乏才能,执行政策是照搬照套,只是政策的“搬运工”,而不懂得操盘政策为当地发展服务。
    根据笔者切身体会,政策操盘手是苏州近20年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1995年,苏州市财政总收入才53.9亿元,2014年达到2688.9亿元,增长了近50倍!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1999年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才3.6亿元,2014年达到230.3亿元。这些地方干部在政策与项目建设遇到矛盾时,以做成事为目标,在此前提下寻求政策与具体情况的结合点。举个简单的消防审批为例。某IT企业要建设一个大跨度的生产车间,设备贵重且要远离水。外方的厂房设计理念是万一发生火灾时,以争取时间满足人的疏散为优先。而我国的消防验收相关规定,是以最大程度保护固定资产为导向。双方在消防审图和验收时出现巨大分歧。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干部为项目建设想各种方法,组织专家用国际设计标准审核,最终以管委会名义出面担保,保障项目建设进度。
    而很多地方却倒过来,以机械地执行政策为目标,不顾事业,政策变化,风吹草先动,自然是事业无成,很多半拉子园区就是例证。两者的根本区别是目标导向不同。
    业界也如此,经济发展主要靠企业的活力。客观来说,丽水缺少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高新技术研发资源匮乏,再加上交通不便和城市建设水平较低,较难留住高新技术人才。建议建立丽水市创业创新协会,组织具有转型升级需求的企业,与高新技术资源对接,激活民间的创业、创新活动。丽水企业家和在外发展的丽商,要在创业、创新中勇于担当,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愿我的家乡——丽水人才辈出,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联系我们  |  企业邮箱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 2014 www.kesai.net. All Rights Reserved.苏州科赛城镇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迎春南路112号苏州国际科技大厦3幢16层 [苏ICP备10204891号]
江苏省苏州工商行政管理局信用平台